top of page
生態汎谷
千年芋.JPG

◎中文名稱:千年芋

◎英文名稱:Arrowleaf Elephant Ear,Arrowleaf Elephant's Ear,Elephant Ear

◎學名:Xanthosoma sagittifolium (L.) Schott
Arum sagittifolium L.
Caladium sagittifolium (L.) Vent.
Philodendron nigrum Kunth
Xanthosoma atrovirens K.Koch & C.D.Bouche
Xanthosoma mafaffa Schott
Xanthosoma peregrinum Griseb.
Xanthosoma xantharrhizon (Jacq.) K.Koch
Alocasia talihan Elmer ex Merr.

◎科名:天南星科(Araceae)千年芋屬(Xanthosoma)

◎別名:千年芋,五年芋、九年芋、南洋芋、奶芋

◎原產地:哥斯大黎加至南美洲(安地斯山至亞馬遜平原),生於海拔 0~2,000 公尺的雨林林下或河岸,地生。

◎分佈:栽培逸出種,台灣北部、中部、南部山區及蘭嶼常見。

◎莖:有塊狀的地下莖。

◎葉:單葉、近基生,具有 50~100 公分的長葉柄,5~8 枚叢生;葉片心形、戟形、箭形,葉端尾尖,葉基心狀箭形,葉基開裂到葉柄著生處;全緣葉或波狀緣,葉面深綠色,具光澤,葉柄綠色帶白粉,長 30~50 公分,寬 25~35 公分,葉脈線條明顯,在近葉緣處閉鎖,形成約 0.3 公分的邊框。

◎花:花單性,肉穗花序,棒狀,粉白色,具佛焰苞,佛焰苞筒狀,黃、淺黃綠色,花極小,雄花具 4~6 枚雄蕊,雌花子房不完全,2~4 室,子房上位,由心皮合成,每室具胚珠。花期 5 至 7 月。

◎果實:漿果,密集於肉穗花序上,種子多數。

◎特性:千年芋又名五年芋,五年芋(千年芋)的意思是,種一冬(年),吃五冬(年)。可以長期供食的物種,植株不用整棵挖起來,只採取它身旁生出的子芋食用。五年芋生性強健,少有病蟲害,芋類常見的軟腐病不會感染五年芋, 冬天過後就會結很多子芋。五年芋的產期約 1~5月,五年芋比馬鈴薯更營養,五年芋的粗蛋白含量甚至比馬鈴薯還多一點。千年芋為多年生草本,有塊狀的地下莖。葉近基生,大型,心形、戟形、箭形,葉端尾尖,葉基心狀箭形,葉基開裂到葉柄著生處;全緣葉或波狀緣,葉面深綠色,具光澤,葉柄綠色帶白粉。花單性,肉穗花序,棒狀,粉白色,具佛焰苞,佛焰苞筒狀,黃、淺黃綠色;花極小,雄花具 4~6 枚雄蕊,雌花子房不完全,2~4 室,子房上位,由心皮合成,每室具胚珠。漿果,密集於肉穗花序上,種子多數。
「姑婆芋」與「千年芋」差異判斷:
1、姑婆芋:葉端較鈍(菇婆盾),葉緣波浪縐折大,葉面水珠不易成珠狀而攤開。
2、千年芋:葉端較尖(千年箭),葉緣較平滑,葉面水珠成珠狀。
3、葉柄和塊莖的折斷面乳汁:千年芋比姑婆芋明顯且黏稠。
姑婆芋的芋頭有毒,千年芋的芋仔可食。

​資料來源:認識植物 http://kplant.biodiv.tw/

════════════════════════════════════

火炭母草.JPG

◎中文名稱:火炭母草

◎英文名稱:Rice Saartweed,Southern Smartweed,Chinese Knotweed

◎學名:Polygonum chinense Linn.
Persicaria chinensis Nakai

◎科名:蓼科(Polygonaceae)蓼屬(Polygonum)

◎別名:烏炭子『長編』、冷飯藤、秤飯藤、倩飯藤(台灣)、赤地利、斑鳩飯、火炭星、火炭藤、白飯草、白飯藤、清飯藤、川七、信飯藤、雞糞藤、Kamunan、Pappisu(泰雅)、Boozyo'kk、Zyaboro'kk(排灣)。

◎原產地:中國南部、菲律賓、印度等地均有出產。

◎分佈:中海拔山區到低山帶,水分供應較充裕之開闊地、溪谷兩旁和道路附近。

​◎莖:火炭母為多年生披散或攀援狀草本,長達 1.5 公尺;莖下部多分枝。匍地者節處生根,嫩部帶紅色,被疏毛或無毛。

◎葉:單葉互生,紙質,卵形、卵狀長圓形或卵狀三角形,長 5~12 公分,基部截平或近心形,全緣或有小齒,兩面無毛或下面脈上有毛,上面明顯有紫藍色斑塊;葉柄長 1~1.5 公分,有時近頂部葉無柄而抱莖;托葉鞘狀,膜質,抱莖,無毛。

◎花:秋季開花。花序近頭狀,呈二歧狀或繖房狀排於枝頂,花序梗常被腺毛;花萼 5 裂,白色或淡紅色;無花瓣;雄蕊 8;子房上位,柱 3,下部合生。

◎果實:瘦果卵形,具 3 稜,包於宿萼內。

◎特性:本品全長約 30~100 公分。莖扁圓柱形,有分枝,節稍膨大,下部節上有褐色須根,淡綠色或紫褐色,嫩枝紫紅色,無毛,有細線棱;質脆,易折斷,斷面灰黃色,疏鬆,常中空。葉多卷縮或破碎,完整葉片展平後卵狀長圓形,長 5~10 公分或過之,基部截形或稍圓,全緣,上面暗綠色,有淡紫色斑塊。下面色較淺,兩面近無毛;托葉鞘筒狀,膜質,抱莖。無臭,味酸、微澀。在台灣的路旁,很難不見到火炭母草,他可從平地一直生長到海拔2500公尺高的山地,而且四季都可見到他白中略帶黃的小花,小巧可愛,花落後的果實,可以直接採食。而他的嫩葉可是民間用藥的一種,用來治療跌打損傷及腰酸背痛,據說療效非常好,如果浸酒的話,還可以消腫毒!至於根,則可以消炎、鎮咳及通經。

​資料來源:認識植物 http://kplant.biodiv.tw/

════════════════════════════════════

山棕.JPG

◎中文名稱:山棕

◎英文名稱:Formosan Sugar Palm,Taiwan Sugarpalm,Areng,Arenga,Isabu

◎學名:Arenga tremula (Blanco) Becc.
Arenga engleri Becc.

◎科名:棕櫚科(Palmae)山棕屬(Arenga)

◎別名:虎尾棕、黑棕、棕榔、棕節、桄椰子、山椰子、台灣砂糖椰子、散尾葵、矮桄榔、香桄榔

◎原產地:日本南部、琉球、熱帶亞洲、台灣。

◎分佈:全島海拔 800 公尺以下森林林下。

​◎莖:灌木,幹莖矮短,叢生,高度約 1 至 3 公尺。

◎葉:葉叢生於莖的基部,奇數羽狀複葉,互生,長 2~3 公尺;葉柄粗大具稜角,葉鞘黑色富含纖維質;小葉多數,互生,長 60~80 公分,寬 3~4 公分,其在中部者較長,漸向上方小葉愈短,頂生 2~3 枚小葉合生,兩側 2~3 枚叢生,先端鈍形,基部向內舟折而逐漸狹窄,厚紙質,線形,邊緣具不整齊疏鋸齒,上表面濃綠色,葉背灰白色;葉鞘為褐色纖維質。

◎花:單性花,雌雄同株異序;花序為圓錐花序,肉穗花序多分枝,花冠鮮黃紅色,有濃郁芳香;雄花:萼小形, 3 片,先端圓形,覆瓦狀排列;花瓣 3 片,長橢圓形,長 1.5~3 公分,質粗厚,淡橘紅色,鑷合狀排列;雄蕊多數,花絲細長;雌花:萼片扁三角形,花瓣 3 片,三角形,長約 1 公分,子房 3 室。花期 5~6 月間,通常雌花早一個月開花,開花時會散發強烈的芳香。

◎果實:果實為核果,球形或倒卵形,徑 1.5~2 公分,熟時由綠轉黃變紅至黑色,果肉有刺激性,果實下部有宿存花被片;種子 3 枚,稍長,兩面扁平,一面平凸,被灰褐色斑點。

◎特性:常綠灌木,莖矮小叢生。羽狀裂葉長 2~3 公尺,裂片互生,邊緣齒牙狀,先端咬切狀,長 70 公分,寬 4 公分,表面濃綠色,具有光澤,裏面灰白色。雌雄同株異序;雄花黃色,殼斗狀,花瓣長橢圓形,雄蕊多數,雌花,花萼及花瓣均覆瓦狀排列。漿果球形或倒卵形,徑 1.5~2 公分,成熟後由綠轉黃變紅至黑色。山綜在盛花期間,花香濃郁四溢,尤以夜間為然,常招引夜蛾及夜行性小動物以及蛇類,賞遊時宜小心。

資料來源:認識植物 http://kplant.biodiv.tw/

════════════════════════════════════

山黃麻.JPG

◎中文名稱:山黃麻

◎英文名稱:India-charcoal Trema

◎學名:Trema orientalis (L.) Blume
Celtis orientalis L.

◎科名:榆科(Ulmaceae)山黃麻屬(Trema)

◎別名:山羊麻、麻布樹、檨仔葉公、山王麻、山油麻,異色山黃麻(中國植物誌)、Garahon(泰雅)、Pohada(布農)

◎原產地:台灣產全島低海拔山區及河床。印度、華南、馬來西亞 、琉球、日本、澳洲、菲律賓、小笠原群島。

◎分佈:臺灣全島海拔 500 公尺以下山麓或崩塌區。

​◎莖:喬木,高達 20 公尺,胸徑達 80 公分,或灌木;樹皮淺灰至深灰色,平滑或老幹上有不規則淺裂縫,小枝灰褐色,混生有較長的近直立的單細胞毛與較短的但交織的常為多細胞的毛,嫩梢上的較密。

◎葉:葉革質,堅硬但易脆,卵狀矩圓形或卵形,長 10~18 (~22) 公分,寬 5~9 (~11) 公分,先端常漸尖或銳尖,基部心形,多少偏斜,邊緣有細鋸齒,兩面異色,乾時葉面淡綠色或灰綠色,稍粗糙,常有皺紋,葉背灰白色或淡綠灰色,密被絨毛(氈毛),混生有較稀疏、直立、較長的單細胞毛與緊密交織的較短的常爲多細胞的毛(乾時有的變紅色),基出脈 3,其側生的一對達葉片的中上部,側脈 4~6 對,在近邊緣不明顯網結;葉柄長 0.8~2.0 公分,毛被同嫩枝;托葉條狀披針形,長 0.5~0.9 公分。

◎花:花為聚繖花序,腋生;花雜性或兩性;雄花序長 1.8~2.5 (3.5) 公分,具花被與雄蕊各 5 枚;雄花直徑 0.15~0.2 公分,幾乎無梗;花被片卵狀矩圓形,黃綠色,外面被微毛,邊緣有緣毛退化雌蕊倒卵狀圓錐形,稍壓扁,在基部有一圈曲柔毛;雌花序長 1~2.5 公分;雌花具梗,花被片 5~4,三角狀卵形,長0.1~0.15公分,外面疏生細毛,以後脫落,具緣毛;子房無柄,柱頭 2 歧,被毛。花期 3~5 (~6)月。

◎果實:果實為核果,卵狀球形或近球形,稍壓扁,直徑 0.25~0.35 公分,長 0.3~0.5 公分,成熟時稍皺,黑色,具宿存的花被。種子闊卵珠狀,稍壓扁,直徑 0.2~0.3 公分。果期 6~11 月。

◎特性:山黃麻為自生平地或海拔五百公尺以下最常見的落葉大喬木,為生長快速的陽性先驅樹種,在全台低海拔的山坡崩塌地或干擾地裡,樹形擴張快速,常形成次生林冠層的樹種。樹皮平滑,呈灰褐色,小枝有短柔毛。葉互生,卵形,頭尖腳鈍,有細齒,兩面具剛毛。花為聚繖花序,腋生,花被黃綠色。核果,內果皮堅硬,徑約 0.3 公分,黑熟。

資料來源:認識植物 http://kplant.biodiv.tw/

════════════════════════════════════

山蘇.JPG

◎中文名稱:台灣山蘇花

◎英文名稱:Bird's-nest fern、 Nest fern

◎學名:Asplenium nidus Linn.

◎科名:鐵角蕨科(Aspleniaceae)鐵角蕨屬(Asplenium)

◎別名:台灣巢蕨、鳥巢蕨、雀巢蕨、歪頭菜、鳥巢羊齒、雀巢羊齒、山蘇、山蘇花、七星劍(廣西)、尖刀如意蕨(雲南)、老鷹七(貴州)

◎原產地:非洲至玻里尼西亞一帶、澳洲、亞洲熱帶區、東南亞。

◎分佈:綠島、蘭嶼、台灣境內 2,500 公尺以下。台灣廣見於全島中低海拔山區森林內,著生為主,偶岩生,數量非常多。

◎莖:根莖短而粗,緣葉自地下莖叢生,由中心向四方開展而成巢狀。

◎葉:葉序為叢生(簇生),葉端漸尖為外型闊披針形,葉脈在僅中肋有明顯突出葉背,其葉色正面翠綠,葉柄、短而多肉、黑色、基部被有黑褐色線形鱗片。葉柄短,葉片披針形,全緣些微呈波浪形,間有小缺刻,全長約 70 公分,寬 10公分。

◎果實:孢子囊群線形,位於中肋和葉緣之間,由中肋延側脈著生。

◎特性:原生種,普遍產於台灣各地中低海拔原始森林內,附生於樹幹、岩壁的蕨類,基部常堆積許多其他樹種的落葉而形似於鳥巢,故而得名。多年生常綠草本蕨類。根莖短而粗,緣葉自地下莖叢生,由中心向四方開展而成巢狀。葉柄短,葉片披針形,全緣些微呈波浪形,間有小缺刻,全長約 70 公分,寬 10 公分。孢子囊群線形,位於中肋和葉緣之間,由中肋延側脈著生。冬季生育緩慢,夏秋發育快速,喜好溫度介於 20~30 度之間,若低於 15 度的話則有黃化、壞疽等寒害現象。栽植則有板植、盆栽、寄植觀賞等。

資料來源:認識植物 http://kplant.biodiv.tw/

════════════════════════════════════

月桃.JPG

◎中文名稱:月桃

◎英文名稱:Beautiful Galangal、Shell-flower

◎學名:Alpinia zerumbet (Persoon) B. L. Burtt & R. M. Smith
Alpinia speciosa(Wendl.)K. Schum. non Dietr.
Alpinia speciosa K. Schum.

◎科名:薑科(Zingiberaceae)月桃屬(Alpinia)

◎別名:月桃,草蔻、大草蔻(廣州)、豔山薑(廣州常見經濟植物)、玉桃、良薑、草荳蔻、虎子花(台灣)。Bassiyan(泰雅)、Garto(排灣) 

◎原產地:台灣、亞熱帶地區

◎分佈:台灣中低海拔平地及山地、蘭嶼、綠島

​◎莖:株高 2~3 公尺。

◎葉:葉片披針形,長 30~60 公分,寬 5~10 公分,頂端漸尖而有一旋捲的小尖頭,基部漸狹,邊緣具短柔毛,兩面均無毛;葉柄長 1~1.5 公分;葉舌長 0.5~1.0 公分,外被毛。

◎花:圓錐花序呈總狀花序式,下垂,長達 30 公分,花序軸紫紅色,被絨毛,分枝極短,在每一分枝上有花 1~2 (3)朵;小苞片橢圓形,長 3~3.5 公分,白色,頂端粉紅色,蕾時包裹住花,無毛;小花梗極短;花萼近鐘形,長約 2 公分,白色,頂粉紅色,一側開裂,頂端又齒裂;花冠管較花萼為短,裂片長圓形,長約 3 公分,後方的 1 枚較大,乳白色,頂端粉紅色,側生退化雄蕊鑽狀,長約 0.2 公分,唇瓣匙狀寬卵形,長 4~6 公分,頂端皺波狀,黃色而有紫紅色紋彩;雄蕊長約 2.5 公分;子房被金黃色粗毛;腺體長約 0.25 公分。花期:4~6月。

◎果實:果實為蒴果,卵圓形,直徑約 2 公分,具有多數縱稜,頂端常冠以宿萼,熟時朱紅色;種子多數,藍黑或藍灰色,具有白色膜質的假種皮。果期:7~10月。

◎特性:月桃為薑科月桃屬多年生草本,高 1~3 公尺。葉廣披針形,長 60~70 公分,寬 10~15 公分,葉緣生有細毛,葉鞘甚長。圓錐花序下垂性,長 20~30 公分,花漏斗狀,花萼管狀,花冠中的唇瓣大型而帶黃色,並具有紅點及條斑,雄蕊 3 枚,但有兩枚變成花瓣狀,只有一枚可孕性,雌蕊 1 枚,柱頭從雄蕊的花藥中鑽出。果實為蒴果,卵圓形,直徑約 2 公分,具有多數縱稜,頂端常冠以宿萼,熟時朱紅色;種子多數,藍黑或藍灰色,具有白色膜質的假種皮。果期:7~10月。自古以來月桃就深深具有民俗味,昔日農家用月桃莖狀的葉鞘,曬乾後編製成草蓆或做繩索;又用月桃葉包粽子;用種子做「仁丹」。端午節前後正是月桃盛開時,欲賞月桃花可到郊野淺山,它的花可要近近地看,看它的瓣裡吐出黃唇的美妙,花朵極易淍落,不適合取回家當插飾。

資料來源:認識植物 http://kplant.biodiv.tw/

════════════════════════════════════

台灣黃菫.JPG

◎中文名稱:台灣黃菫

◎英文名稱:Taiwan Corydalis

◎學名:Corydalis tashiroi Makino

◎科名:紫菫科(Fumariaceae)紫菫屬(Corydalis)

◎別名:臺灣黃菫、台灣延胡索、台東延胡索、台東延索、延胡索、北越紫菫、紫菫層、高山黃菫

◎原產地:台灣、中國大陸、日本、越南

◎分佈:全島中低海拔林內常見種。苗栗、台中、南投、嘉義、花蓮,平地、山坡。

​◎莖:草本,高 20~60 公分,不具塊莖,莖散生多分枝,枝呈斜上昇狀,紫綠色,莖枝表面被短柔毛。

◎葉:葉二回羽狀複葉,具葉柄,葉柄紫紅色,柄長 7~15 公分,基部膨大;葉片長 10~20 公分,寬 10~15 公分,闊卵形;小葉片羽狀裂,小裂片倒卵形至卵形,葉基鈍形或楔形,有缺刻。

◎花:總狀花序,與葉對生,長約 12 公分,具苞片;苞片卵形至披針形,有時缺刻;花淡黃色,長 1.2~1.8 公分;花瓣外輪者較大,基部有距;雄蕊 6,成 2 叢;花柱宿存,柱頭扁平,邊緣絨毛狀。花期 1~5 月。

◎果實:果實為蒴果,長約 4~5 公分,寬約 0.3~0.4 公分,線形,平直,尾端尖突;種子多數,黑色。

◎特性:二年生草本,高 20~60 公分,多分枝,枝呈斜上昇狀,紫綠色。葉二回羽狀複葉,羽片卵形至倒卵形,缺刻緣;葉柄紫紅色。總狀花序,花黃色,長 1.2~1.8 公分;苞片卵形至披針形,有時缺刻;花瓣外輪者較大,基部有距;雄蕊 6,成 2 叢;花柱宿存,柱頭扁平,邊緣絨毛狀。蒴果線形,長約 4~5 公分,平直,尾端尖突;種子多數。「黃菫」與「台灣黃菫」相似,果實都呈線形,「黃菫」種子間有明顯隘縮,略呈串珠狀,「台灣黃菫」果實平直,「台灣黃菫」的花淡黃色,「黃菫」的花黃色。

資料來源:認識植物 http://kplant.biodiv.tw/

════════════════════════════════════

台灣蘆竹.JPG

◎中文名稱:台灣蘆竹

◎英文名稱:Taiwan Giantreed,Pendent Reed、Formosan giantreed

◎學名:Arundo formosana Hack.

◎科名:禾本科(Poaceae)蘆竹屬(Arundo)

◎別名:台灣蘆竹,臺灣蘆竹、蘆竹

◎原產地:台灣固有植物,蘭嶼、綠島亦有分布。

◎分佈:台灣全島海拔 1,800 公尺以下的山區或海邊海岸溼地以及內陸岩壁之多年生草本。

◎莖:草本,地下部與竹類一樣,具有發達的根莖,稈長 10~50 公分,中空,懸垂向下。

◎葉:葉片長 10~20 公分,寬 1~2 公分,葉基被有長絲狀毛;葉舌長約 0.05 公分;上緣撕裂狀,背面被刺毛。

◎花:花序為圓錐花序,長 20~30 公分;小穗長 0.4~0.7 公分,通常含 3 朵小花,小花褐色;最上位小花很小;穎近革質,3~4 條脈;外穎長約 0.3 公分,先端銳尖;內穎長約 0.4 公分,先端漸狹;外稃長約 0.5 公分,5 條脈,三角形,先端具長芒,基部背面被絲狀毛;內稃長約 0.3 公分,背面具 2 條稜脊,邊緣被細刺毛,先端微凹裂;鱗被 2 枚,脈明顯,先端截形。

◎果實:果為穎果,長 0.35 公分,胚為穎果的一半長。

◎特性:多年生草本的台灣蘆竹,地下部與竹類一樣,具有發達的根莖。稈常具下垂性,中空。葉片長披針形,基部被又有長絲狀毛,葉舌頂端鬚狀;花序為開展的圓錐花叢,每一小穗由  3 朵小花組成,小花褐色。台灣蘆竹為台灣的特產,全島海拔1,800公尺以下的山區或海邊都是它分布的範圍,蘭嶼和綠島也是它樂於生長的地方。其生長習性與眾不同,在一般的情況下,它總是成群繁生於崖壁、石縫或斜坡間,叢生的稈兒紛紛懸垂而下,綠白的葉配上褐色的花穗,常給濯濯的童山平添幾許生氣。

資料來源:認識植物 http://kplant.biodiv.tw/

════════════════════════════════════

伏石蕨.JPG

◎中文名稱:伏石蕨

◎英文名稱:Little-leaf Lemmaphyllum

◎學名:Lemmaphyllum microphyllum Presl.
Drymoglossum microphyllum (Presl) C. Chr.

◎科名:水龍骨科(Polypodiaceae)伏石蕨屬(Lemmaphyllum)

◎別名:伏石蕨(中國主要植物圖說),石瓜子、鏡面草、螺厴草、豆片草、抱樹蕨、飛蓮草、抱樹蕨、抱樹蓮、瓜子草、瓜子金、地連草、風不動

◎原產地:中國大陸、韓國、琉球及台灣。

◎分佈:從平地到中海拔,都可以看到伏石蕨的蹤跡,附著在岩石或樹上,葉子小巧、肉質,耐乾旱。

◎莖:根狀莖細長,橫走,有細且近圓形或卵形的鱗片密附其上。

◎葉:葉疏生,可分成孢子葉與營養葉,營養葉形狀圓形,肉質。較接近圓形的葉子只能行光合作用,稱為「營養葉」。細長形的葉子不僅可以行光合作用,更能生長孢子囊群,稱為「孢子葉」。

◎花:蕨類靠孢子繁殖,不開花。

◎果實:孢子囊群沿葉緣連續密生成狹帶狀,棕褐色。靠孢子繁殖。

◎特性:多年生蕨類,根狀莖細長,橫走,有細且近圓形或卵形的鱗片密附其上;葉疏生,可分成孢子葉與營養葉,營養葉形狀圓形,肉質,孢子葉為線狀,厚革質;孢子囊群沿葉緣連續密生成狹帶狀,棕褐色。靠孢子繁殖。伏石蕨最愛生長在潮濕地帶的大樹樹幹上,因此也叫做抱樹蕨。在樹幹或岩石上常見到,有營養葉及孢子葉之分(兩型葉),營養葉較圓,趴伏在樹幹上,負責行光合作用製造養分,孢子葉較細長直立,以利孢子的散佈。在缺水時,營養葉會掉落只留下根莖,待環境好轉時又可以長出新葉來。

資料來源:認識植物 http://kplant.biodiv.tw/

════════════════════════════════════

杜虹花.JPG

◎中文名稱:杜虹花

◎英文名稱:Formosan Beautyberry

◎學名:Callicarpa formosana Rolfe
Callicarpa blancoi auct. non Rolfe: Kanehira
Callicarpa formosana Rolfe var. formosana

◎科名:馬鞭草科(Verbenaceae)紫珠屬(Callicarpa)

◎別名:杜虹花(中國樹木分類學),粗糠仔(臺灣),老蟹眼(廣東),毛將軍、大丁黃、臺灣紫珠、白粗糠仔、白粗糠樹、粗糠樹、黃襖婆、燈黃、山檳榔、螃蟹花(因其開花有如螃蟹吐的白沫而得名)

◎原產地:台灣、中國、日本及菲律賓。

◎分佈:台灣全島各地低海拔亞熱帶次生林1800公尺以下山區。

◎莖:常綠性灌木,植株高 1.5~5 公尺;分枝多,小枝圓柱形或略呈四方形,密被粗糙的黃褐色星狀毛,老枝無毛。

◎葉:單葉,對生,橢圓形、卵狀橢圓形、寬卵形、倒卵形、長圓狀披針形,形狀變異大,毛紙質,先端銳尖至漸尖,基部圓形、楔形或鈍,少為近心形,葉緣細鋸齒狀或僅有小尖頭,表面疏被短硬毛及星狀毛,後因毛脫落變為質感粗糙,背面具細小的黃色腺點及被灰黃色星狀毛,主脈、側脈及網脈於背面隆起,側脈 5~12 對,長約 6~18 公分,寬約 2.5~11公分;葉柄粗壯,密被黃褐色星狀毛,長約 0.8~1 公分。

◎花:花小型,排列成腋生的聚繖花序,腋生,密披黃褐色星狀毛,直徑約 3~4 公分;常為 4~5 次或 6~10 次分枝;花序梗比葉柄長或略等長,二分叉,長約 1.5~3 ;苞片細小,花具短柄;花萼 4 淺裂,呈環狀,被灰黃色星狀毛及腺點;萼齒鈍三角形;花冠管狀,粉紅色、紫紅色、淡紫色或紫色,無毛,具稀少的細腺點,長約 0.2~0.25 公分;裂片長圓形,長約 0.1~0.13 公分;雄蕊 4 枚,細長,長近花冠的 2~3 倍,伸出冠筒之外,長約 0.5 公分;花藥金黃色,細小,橢圓形,長約 0.06~0.08 公分;藥室縱裂;子房光滑,無毛,頂端具腺點,及具不完整的兩室。

◎果實:果實為漿質核果,球形,徑約 0.2~0.3 公分,未熟時綠色,成熟時變為亮紫色。

◎特性:常綠性灌木,小枝、葉及花序均密被星狀毛茸,葉對生,卵形至長橢圓形,鋸齒緣,花小型,排列成腋生的聚繖花序,花序梗並作二歧分叉,花萼 4 淺裂,花冠管狀,粉紅或紫紅,雄蕊 4 枚,伸出花外,長度約為花冠的三倍,子房為不完全的兩室,果實為漿質核果,球形,徑約 0.2~0.3 公分,成熟時紫色。每年春季,特別是四月間,杜虹花會在台灣全島各地的郊野裡披上粉紅的彩衣,錦簇的花團由許多的小花密集而成,對生的葉腋裡成雙點,且一節接一節地開滿了枝頭,讓人不停的讚賞;初夏來臨,滿樹的粉紅換上了團團的新綠,幼嫩的果實形成,果實由新綠變成淡紫最後變成深紫色,杜虹花深紫色的果實能長久高掛枝頭。本屬植物約有 140 種,台灣有 9 種及 3 變種。

資料來源:認識植物 http://kplant.biodiv.tw/

════════════════════════════════════

姑婆芋.JPG

◎中文名稱:姑婆芋

◎英文名稱:Giant Elephant's Ear

◎學名:Alocasia odora (Lodd.) Spach
Alocasia macrorrhiza (海芋-中國植物誌)
Alocasia macrorrhiza (L.) Schott & Endl.

◎科名:天南星科(Araceae)姑婆芋屬(Alocasia)

◎別名:海芋(益都方物略記),羞天草(庚辛玉冊),隔河仙、天荷(本草綱目),滴水芋、野芋(雲南元江),黑附子(雲南富民),麻芋頭、野芋頭(雲南紅河),麻哈拉(哈尼族語),大黑附子(雲南景洪),天合芋(雲南文山),大麻芋(雲南思茅),“坡扣”(傣族語),天蒙、樸芋頭(廣西),大蟲樓、大蟲芋(廣西蒼梧),老虎芋(廣西都安),蔔茹根(廣西玉林),野芋頭(廣西淩樂),野芋頭、痕芋頭、廣東狼毒(廣東),野山芋(廣東海南),尖尾野芋頭(廣東廣州),狼毒(廣東、福建),姑婆芋(福建),山芋頭、木芋頭、觀音蓮、細葉姑婆芋,Bagaiyau(泰雅)、Kaiguwai(排灣)

◎原產地:台灣、東南亞、南洋群島、澳洲

◎分佈:生長在山谷疏林下的陰濕地,分布於中低山區。

◎莖:莖肉質粗壯呈圓柱形,高可達 30~80 公分。

◎葉:葉片半盾狀生或廣卵狀心形,先端銳尖,全緣,長可達 1 公尺,葉柄長,略包莖,葉鞘基部可積水。

◎花:花序柄 2~3 枚叢生,圓柱形,長 12~60 公分,通常綠色,有時汙紫色。佛焰苞管部綠色,長 3~5 公分,粗 3~4 公分,卵形或短橢圓形;簷部蕾時綠色,花時黃綠色、綠白色,凋萎時變黃色、白色,舟狀,長圓形,略下彎,先端喙狀,長 10~30 公分,周圍 4~8 公分。肉穗花序芳香,雌花在下,雄花在上,中央為中性花;雌花序白色,長 2~4 公分,不育雄花序綠白色,長 (2.5~)5~6 公分,能育雄花序淡黃色,長 3~7 公分;附屬器淡綠色至乳黃色,圓錐狀,長 3~5.5 公分,粗 1~2 公分,圓錐狀,嵌以不規則的槽紋。

◎果實:漿果球形,紅色,卵狀,長 0.8~1.0 公分,粗 0.5~0.8 公分,種子 1~2。

◎特性:多年生直立性草本;根莖粗短,肉質;莖高 30~80 公分,具環形葉痕。葉片半盾狀生或廣卵狀心形,先端銳尖,全緣,長可達 1 公尺,葉柄長,略包莖,葉鞘基部可積水。花序柄常單生;春季開花,佛焰苞肉質,綠色;雌花在下,雄花在上,中央為中性花。漿果球形,紅色,具少數種子。臺灣常見的姑婆芋有姑婆芋(Alocasia odora (Lodd.) Spach)和台灣姑婆芋(Alocasia cucullata (Lour.) Schott),姑婆芋的植株較台灣姑婆芋大,台灣姑婆芋的葉子尾尖名顯,又叫尖尾姑婆芋。

姑婆芋長得很像芋頭,因此被誤食的機率很大,塊莖、花序及汁液皆含有劇毒,以根莖毒性較大。誤食會引起喉嚨疼痛、口腔麻木及胃部灼痛等,如果汁液不慎碰到眼睛,也會劇痛難當。
分辨姑婆芋和一般芋頭的方法,便是把水灑在葉片上,會擴散成一攤水的就是姑婆芋,若是水滴成顆粒狀,就是一般芋頭。此外觀察葉面可以發現,姑婆芋濃綠富光澤;一般芋頭則呈粉綠色。如果不慎誤食,以喝冰水治療,並送醫診治。其所含的生物鹼,正是剋制「咬人狗」和「咬人貓」酸性毒的良藥,野外活動被咬人狗葉面毛刺扎到,將姑婆芋的根莖搗爛後塗抹在患部,可消腫解毒,對蜜蜂和螞蟻的蟻酸,也具有同樣的療效。更神奇的是,通常有「咬人狗」和「咬人貓」生長的地方,附近一定找得到姑婆芋,這是很值得探討的事情。

資料來源:認識植物 http://kplant.biodiv.tw/

════════════════════════════════════

咬人狗.JPG

◎中文名稱:咬人狗

◎英文名稱:Poisonous Wood Nettle

◎學名:Dendrocnide meyeniana (Walp.) Chew
Laportea meyeniana (Walp.) Chew f. subglabra (Hayata) Chew
Laportea pterostigma Wedd.
Laportea pterostigma Wedd. var. subglabra (Hayata) Liu
Laportea pterostigma Wedd. var. subglabra (Hayata) Liu & Huang
Urtica meyeniana Walp.

◎科名:蕁麻科(Urticaceae)咬人狗屬(Dendrocnide)

◎別名:恆春咬人狗、刺暈『李世草秘』,咬人狗(臺灣植物誌),咬人狗艾麻(中國樹木誌)

◎原產地:台灣、菲律賓

◎分佈:本島、綠島、蘭嶼等的平地到海拔八百公尺以下的山區,尤其以中、南部之海岸、溪岸及山麓叢林內較為常見。

◎莖:常綠中喬木,高可達 7 公尺或更高,樹幹通直,樹冠截斷狀,樹皮光滑、灰白色,小枝粗壯,近似直立或斜上昇,幼嫩部分及花序被有白色柔毛。

◎葉:葉互生,卵型或橢圓形,長 15~35公分,寬 10~22 公分,先端漸尖至銳尖,基部圓或近似截斷狀,膜質,全緣或上半部有稀鋸齒或波狀緣,表面常散生有 2 種毛茸,一種小而細的軟毛,另一則為長而有刺的剛毛,背面則散生柔毛或近似光滑無毛;中肋於表面凹下而於背面顯著隆起,側脈羽狀,於背面隆起,每邊 7~12 枚;葉柄長 5~10 公分,粗壯,圓柱形,有柔毛及剛毛;葉柄、葉片兩面都密布刺狀的短毛,稱為「焮毛」。

◎花:花小,雌雄異株,呈腋生伸長的圓錐狀聚繖花序,花序長 5~12 公分,有柔毛;雄花花被片 4~5 裂,三角形,長 0.3~0.35 公分,先端銳尖,雄蕊 4~4 枚;退化雄蕊為棍棒狀或近似球形;雌花生於花枝先端,花被片 4 枚,近似整齊或外緣較小,無退化雄蕊,子房歪,花柱線形,一面有絨毛,白色,具有肉質性花托,呈白色而近於透明,先端附有扁球形瘦果六顆。花期在春季。

◎果實:瘦果扁球形,淡紫色,徑約 0.2~0.5 公分,如蒟蒻般可愛。果實夏季成熟。

◎特性:常綠中喬木,樹幹灰白色、光滑,樹冠頂往往截形狀,小枝粗壯,幼嫩部分、葉柄、葉背及花序部位被有白色柔毛。葉叢生枝端,柄長 5~13 公分,葉片卵型或橢圓形,長 15~40 公分,寬 10~20 公分,膜質,基部鈍形,先端尖銳,全緣或鋸齒緣,葉柄、葉片兩面都密布刺狀的短毛,稱為「焮毛」。花朵雌雄異株,花為聚繖狀圓錐花序,腋生,花梗紫色;雄花被 4~5 裂,雄蕊 4~5 枚;雌花生於花枝先端,花被 4 枚,子房延伸,歪形,花柱線形;具有肉質性花托,呈白色而近於透明,先端附有扁球形瘦果六顆。瘦果,扁球形,淡紫色,如蒟弱般可愛。花期:春季,果實夏季成熟。

資料來源:認識植物 http://kplant.biodiv.tw/

════════════════════════════════════

黃花曼陀羅.JPG

◎中文名稱:黃花曼陀羅

◎英文名稱:Angel's Trumpet

◎學名:Datura x candida
Brugmansia x candida Persoon  

◎科名:茄科(Solanaceae)曼陀羅屬(Datura)

◎原產地:天然雜交種。

◎分佈:栽培

◎莖:高 80~150 公分,枝青綠色,老莖光滑灰白色。

◎葉:葉具長柄,長約 3~4 公分,互生,卵狀長橢圓形,全緣,有鋸齒緣,紙質;正面深綠色,葉脈微凹下,主脈和側脈明顯,側脈呈近平行排列;葉背顏色稍淺,主脈和側脈明顯凸出。

◎花:花四季常開,單立,腋出,下垂性;花萼壺狀筒形,先端 5 裂,花冠喇叭形,淡黃色;雄蕊 5 枚,子房 2 室。

◎果實:漿果狀蒴果,針狀長條形,長約 15~20 公分,徑約 1~2 公分,內有種子多數。

◎特性:常綠性灌木,高 80~150 公分,枝青綠色,老莖光滑灰白色。葉具長柄,長約 3~4 公分,互生,卵狀長橢圓形,全緣,有鋸齒緣,紙質;正面深綠色,葉脈微凹下,主脈和側脈明顯,側脈呈近平行排列;葉背顏色稍淺,主脈和側脈明顯凸出。花四季常開,單立,腋出,下垂性;花萼壺狀筒形,先端 5 裂,花冠喇叭形,淡黃色;雄蕊 5 枚,子房 2 室。全株有毒,尤其是種子和花。誤食會有瞳孔放大、吞嚥困難等現象,嚴重者會產生幻覺、昏睡、麻痺等情形。

資料來源:認識植物 http://kplant.biodiv.tw/

════════════════════════════════════

黃藤.JPG

◎中文名稱:黃藤

◎英文名稱:Margaret Rotang Palm, Yellow Rotang Palm

◎學名:Calamus quiquesetinervius Burret.
Daemonorops margaritae  (Hance) Beccari  

◎科名:棕櫚科(Palmae)省藤屬(Calamus)

◎別名:省藤、藤根、正藤、紅藤、真白藤、赤藤、台灣黃藤、五脈剛毛省藤、藤、Kowarohu(泰雅)、Kowai(排灣)

◎原產地:台灣、廣東、海南島。

◎分佈:台灣各地中、低海拔原始林裡面。苗栗、台中、南投、嘉義中、低海拔闊葉林內。

◎莖:木質藤本植物,莖長達 200 公尺以上,簇生,粗約 3 公分,節環明顯。

◎葉:葉為羽狀複葉,叢生枝端,長 1~2 公尺;總葉柄上部延長而不具小葉,下側具 2~3 對逆刺,藉以攀緣上昇;葉鞘密被闊扁長銳刺;小葉長 30~50 公分,寬 2~4 公分,線形或披針形,葉尖銳尖,細鋸齒緣,平形脈明顯,中肋(不明顯)每側具小脈 3~5 條;葉柄近無;葉軸末端具刺鞭;葉鞭外面具表面具刺之膝狀突起。

◎花:單性花,雌雄同株,異花;花序為圓錐狀花序,頂生,長 30~40 公分,多分枝;小花黃綠色,徑約 0.3 公分,有特殊異味;雄花外輪花被殼斗狀,先端 3 裂,披針形;雄蕊 6 枚;雌花外輪花被圓形,內輪花被管狀,先端 3 裂;子房 3 室,有 3 柱頭。花期自 6 月至 8 月。

◎果實:果實為核果,橢圓形,長約 2 公分,果皮薄具光澤,黃熟,被覆瓦狀鱗片;種子一粒,球形,柱頭宿存,味酸。

◎特性:多年生有刺木質藤本植物,莖長達 200 公尺以上,粗約 3 公分。羽狀複葉長 1~2 公尺,小葉線形或披針形,邊緣有細鋸齒,長 30~50 公分;總葉柄上有 2-3 對倒刺。花雌雄同株,異花,花序圓錐狀,小花黃綠色,徑約 0.3 公分,有特殊異味,雄花有 6 枚雄蕊,雌花有 3 柱頭。果實橢圓形,長 1~5 公分,外被黃色鱗片,種子一粒。

資料來源:認識植物 http://kplant.biodiv.tw/

════════════════════════════════════

猿尾藤.JPG

◎中文名稱:猿尾藤

◎英文名稱:Bengal Hiptage、Trinity Tripterocarp

◎學名:Hiptage benghalensis (L.) Kurz.
Bannisteria benghalensis L.
Hiptage madablota Gaertn.

◎科名:黃褥花科( Malpighiaceae)猿尾藤屬(Hiptage)

◎別名:風車藤、虎尾藤、牛牽藤、紅藥頭(臺灣)、風箏藤、風箏果、黃牛葉、紅龍

◎原產地:印度、馬來西亞、中國南部、台灣全島、蘭嶼及綠島。

◎分佈:台灣全島低至中海拔 1,500 公尺以下林內。

◎莖:質大藤本,莖伸長,長 20~30 公分,徑 10~12 公分,木質,光滑無毛或近似無毛,灰褐色;小枝近似直立或斜上昇,帶綠色色澤,小枝明顯具多數皮孔,幼株嫩葉赤褐色,老莖黑褐色,樹皮薄。

◎葉:葉單生,對生,有短葉柄,形狀及大小常隨環境變異,長橢圓形至長橢圓狀披針形或卵狀長橢圓形,長 12~17 公分,寬 4~6 公分,先端漸尖至銳尖,基部略為楔形或鈍,通常有二枚腺體著生於背面,革質或亞革質,邊緣背部常有腺點,表面為有光澤綠色,背面光滑無毛;中肋於表面凹下而於背面隆起;側脈每邊 6~7 枚,彎曲,一直延伸至先端;葉柄長 0.6~0.8 公分,帶綠色色澤;托葉小,腺體狀。

◎花:花多數,白色,中型,開放時徑 2~2.5 公分,頂生,總狀花序;花序長 10~15 公分,帶綠色色澤,光滑無毛或近似無毛,花柄長 0.7~0.9 公分,有關結,細長;花萼深刻缺狀,基部有一暗色的腺體;花瓣五枚,卵形至卵圓形,長 1.5~2.5 公分,寬 1.2~1.8 公分,先端鈍,邊緣為長毛緣,瓣緣細裂,基部有短爪;雄蕊 10 枚,長度常有變異,從 0.2~1.9 公分均可見到,其中 1 枚明顯較長;花絲基部略合生,子房三室;花柱伸長,長 1~1.8 公分;柱頭銳尖。花期 3~4 月。

◎果實:果實為翅果,有三側生革質的翅,形狀及大小多變異,中央者較大,成熟時帶褐色色澤,光滑無毛;種子球形,徑 0.3~0.4 公分,帶有光澤。

◎特性:常綠木質大藤本,小枝明顯具多數皮孔,幼株嫩葉赤褐色,老莖黑褐色,樹皮薄。葉全緣,亞革質至革質,長橢圓至長橢圓披針形或卵狀長橢圓形,長 7~15公分,寬 3~7公分,先端漸尖至銳尖。托葉小,腺體狀。總狀花序。黃白色,具芳香,花瓣 5 枚,有爪,瓣緣細裂。雄蕊中 1 枚明顯較長;萼 5 深裂,基部 5 腺體。翅果,有 3 革質翼,中央者較大,淡紅褐色,成熟時褐色,脫落後會隨風旋轉,向直昇機的螺旋槳一樣。

資料來源:認識植物 http://kplant.biodiv.tw/

════════════════════════════════════

葎草.JPG

◎中文名稱:葎草

◎英文名稱:Japanese Hop,Japanese Hops,Kanamugura

◎學名:Humulus scandens (Lour.) Merr.
Antidesma scandens Lour.

◎科名:桑科(Moraceae)葎草屬(Humulus)

◎別名:葎草(唐本草),勒草(名醫別錄),葛勒子秧(救荒本草),拉拉藤(江蘇、浙江),鋸鋸藤(四川、江西),山苦瓜、苦瓜草、野苦瓜、鐵五爪龍(台灣)、拉拉秧、五爪龍、大葉五爪龍、拉狗蛋、割人藤、穿腸草、葛勒蔓、來莓草、金葎、烏仔蔓、玄乃草、烏皮蔓

◎原產地:中國大陸、日本、越南及台灣。

◎分佈:台灣各地平野、低山帶,蔓性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多見於廢耕地、果園附近或河流兩岸的開闊地,有時形成一大片草叢。

◎莖:一年生或多年生纏繞草本,長 達 4 公尺多,分枝多;莖枝和葉柄密生倒鉤刺,莖淡綠色,莖呈四方形或多角形,有稜角。

◎葉:單葉對生,有長柄,長 5~20 公分;葉近掌狀五角形,直徑 7~10 公分,掌狀 5 深裂,稀為 3 或 7 裂,裂片卵形或卵狀披針形,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心形,邊緣有粗鋸齒,葉兩面生粗糙剛毛,下面有黃色小油點。葉面及莖上均有細小逆刺,易刮傷肌膚,是黃蛺蝶的食草。

◎花:秋季開花,花小,單性異株(雌雄異株),花序腋生,雄花排成長 15~25 公分的圓錐花序,花淡黃綠色;花被 5,披針形,外側有毛茸及細腺點;雄蕊 5,花絲絲狀,甚短;雌花 10 餘朵集成近圓形的短穗狀花序,腋生,苞片葉狀小形,附有 2 托葉,每苞具 2 花,苞及托葉邊緣有睫毛,背面具透明的長剛毛及腺點,托葉卵形,先端長尖,包被雌花,每個雌花有1鱗狀花被,緊包雌蕊;子房 1 枚,上部突起,疏生細毛,花柱 2 枚。花期 7~10 月。

◎果實:果實為瘦果,果穗綠色,果實長寬皆約 0.5 公分,扁球形。

◎特性:多年生纏繞性草本,是一種常見的可怕雜草。生長迅速其莖及葉柄有鉤刺,它利用逆刺藉以向上攀爬,葉子具有長柄對生。單性花,雌雄異株;雄花開在葉腋,圓錐狀葇夷花序,長 15~25 公分,具花軸,黃綠色,花萼 5 裂,雄蕊 5 枚,花藥大形;雌花花序也是腋生,呈毬果狀穗狀花序,球形,具紫褐色苞片,背面被粗毛,邊緣被緣毛,子房 1 枚,花柱 2 枚。果實為瘦果,果穗綠色,果實長寬皆約 0.5 公分,扁球形。當我們想玩遊戲時,可摘下葎草的葉子貼在衣服上跳躍,看誰跳的比較多次而不會掉下來。

資料來源:認識植物 http://kplant.biodiv.tw/

════════════════════════════════════

澀葉榕.JPG

◎中文名稱:澀葉榕

◎英文名稱:Hayata Fig,Rough-leaved Fig

◎學名:Ficus irisana Elm.

◎科名:桑科(Moraceae)榕屬(Ficus)

◎別名:澀葉榕,糙葉榕、九重吹、細葉澀榕、早田氏榕、澀仔樹、西布雅榕

◎原產地:大陸華南,琉球,菲律賓及台灣。

◎分佈:臺灣全島海拔 1,000 公尺以下山麓,喜陰濕溪谷。桃園、南投、屏東、台東海拔 1,000 公尺以下濕潤闊葉林中。

◎莖:常綠大喬木,株高可達 30~40 公尺,徑 30~50 公分;樹皮灰綠色或淡灰綠色,有縱向細裂縫,皮孔灰褐色,不十分顯著,小;枝條擴展,有時呈下垂狀,灰褐色,有剛毛。

◎葉:葉單生,互生,有葉柄,倒披針形至披針形,長 6~16 公分,寬 3~6 公分,先端漸尖至短尾狀,基部下方圓禿,薄革質或厚紙質,兩面均粗糙,散生剛毛,全緣,基部三出脈;中肋於表面凹下而於背面隆起,側脈 5~6 對;葉柄長 0.4~0.8 公分,被有粗毛;托葉卵狀披針形,長 0.8~1.0 公分,膜質,褐色,早落。

◎花:隱頭花序(隱花果),單生或對生,球形,徑 0.8~1 公分,初呈黃色,後逐漸變為紅色而帶黃色斑點,粗糙;基生苞片三枚,膜質;果序梗長 0.8~1.5 公分,細長;雄花及蟲癭花生長同一花托內,雌花生長於另一花脫;雌花有柄,花被片 4~5 枚,子房球形或橢圓形,光滑,花柱細長,柱頭褐色,膨大;雄花較少,多位於花序開口處,花被片 3~4 枚,雄蕊 1 枚;退化子房及花柱均可見;蟲癭花類似雌花,但柄較短或無柄狀。

◎果實:榕果單獨或成對腋生,徑 0.5~1 公分,熟時紅色,佈黃色斑點,基生苞片 3 枚,膜質,柄長約 1 公分。

◎特性:澀葉榕為桑科常綠喬木,株高可達 20 公尺以上,小枝下垂。葉薄革質,兩面粗糙,卵狀長橢圓形,長 6~12 公分,寬 3~6 公分,先端頭鈍尖,基部鈍或楔形,全緣,基脈 3 條,側脈 5~6 對,葉柄長 0.4~0.8 公分;托葉卵狀披針形,膜質,長 0.8~1.0 公分,早落。隱頭花序,其中有雄花及雌花聚生。榕果單獨或成對腋生,徑 0.5~1 公分,熟時紅色,佈黃色斑點,基苞 3 枚,膜質,柄長約 1 公分。澀葉榕因葉兩面均密生剛毛,故極粗糙,乃有澀葉榕之稱。

資料來源:認識植物 http://kplant.biodiv.tw/

════════════════════════════════════

觀音座蓮.JPG

◎中文名稱:觀音座蓮

◎英文名稱:Vessel Fern

◎學名:Angiopteris lygodiifolia Rosenst.
Angiopteris suboppositifolia auct. non de Vriese: Nakai

◎科名:合囊蕨科-觀音座蓮科(Marattiaceae)觀音座蓮屬(Angiopteris)

◎別名:觀音座蓮,山羊蹄

◎原產地:日本、琉球、臺灣。

◎分佈:臺灣低海拔山區常見。尤喜山谷潮濕處。

◎莖:莖塊狀,葉叢生於莖塊上。

◎葉:葉為二回羽狀複葉,長 1~3 公尺;葉柄長 30~90 公分,中下段具鱗片,基部具兩枚撕裂狀托葉;葉柄基部及羽片基部具膨大葉枕;羽片長 50~80 公分,小羽片長 8~10 公分,寬 1.5~2 公分,基部楔形,末端突尖至漸尖;葉緣鋸齒狀,葉脈單一或分叉一次,每一脈對應一齒,葉緣缺刻處有回脈,回脈僅達孢子囊群附近。

◎果實:孢子囊群由 8~10 枚孢子囊集生而成,位在小羽片側脈接近葉緣處的兩側,長約 0.1~0.2 公分。

◎特性:莖塊狀,葉叢生;葉為二回羽狀複葉,長 1~3 公尺;葉柄長 30~90 公分,中下段具鱗片,基部具兩枚撕裂狀托葉;葉柄基部及羽片基部具膨大葉枕;羽片長 50~80 公分,小羽片長 8~10 公分,寬 1.5~2 公分,基部楔形,末端突尖至漸尖;葉緣鋸齒狀,葉脈單一或分叉一次,每一脈對應一齒,葉緣缺刻處有回脈,回脈僅達孢子囊群附近;孢子囊群由 8~10 枚孢子囊集生而成,位在小羽片側脈接近葉緣處的兩側,長約 0.1~0.2 公分。

資料來源:認識植物 http://kplant.biodiv.tw/

════════════════════════════════════

千金藤.JPG

◎中文名稱:千金藤

◎英文名稱:Japanese Stephania

◎學名:Stephania japonica (Thunb. ex Murray) Miers
Menispermum japonicum Thunb. ex Murray
Stephania japonica (Thunb. ex Murray) Miers var. japonica.

◎科名:防己科( Menispermaceae)千金藤屬(Stephania)

◎別名:千金藤,金線釣烏龜、金線吊烏龜、金線弔烏龜、金線吊青蛙、粉防己、犁壁藤、犁壁草、犁劈藤、犁劈草、倒吊癀、蓮葉葛、石黃香、Sigaru(排灣)

◎原產地:中國大陸、日本、菲律賓、印度

◎分佈:台灣全島各地海拔 800 公尺以下的荒廢地、山坡、灌木叢頂、透光佳的闊葉林緣。

◎莖:多年生常綠纏繞藤本。全株平滑,莖稍灌木狀,呈綠色,朝上生長。

◎葉:葉互生,全緣,闊卵形至三角形,紙質,長 5~10 公分,寬 3~7 公分,光滑,葉背粉白色,葉尖鈍形,葉基圓形至平截形,葉柄盾狀著生,柄長約 4~5 公分,葉脈由葉柄著生處掌狀向外放射,葉面也呈凹陷狀,藤本植物中很少有此類型者。

◎花:雌雄異花異株;花自枝梢葉腋萌發,小形,呈複繖形花序,淡綠白色,雄花萼片 6~8 ,花瓣 3~5,雄蕊 6,合生;雌花萼片和花瓣 3~5 ,花柱 3~6 裂,外彎。花瓣 3~6 枚。花期 3~5 月。(雌雄同株-鄭武燦編著 台灣植物圖鑑)

◎果實:核果,扁圓形,平滑,徑約 0.6 公分,成熟時呈朱紅色,結果期 6~8 月。

◎特性:多年生常綠纏繞藤本。全株平滑,莖稍灌木狀,呈綠色,朝上生長,小枝有細槽,老莖木質化,根圓柱狀,皮暗褐色,內面黃白色。葉互生,全緣,闊卵形至三角形,紙質,長 5~10 公分,寬 3~7 公分,光滑,葉背粉白色,葉尖鈍形,葉基圓形至平截形,葉柄盾狀著生,柄長約 4~5 公分,葉脈由葉柄著生處掌狀向外放射,葉面也呈凹陷狀,藤本植物中很少有此類型者。雌雄異花異株;花自枝梢葉腋萌發,小形,呈複繖形花序,淡綠白色,雄花萼片 6~8 ,花瓣 3~5,雄蕊 6,合生;雌花萼片和花瓣 3~5 ,花柱 3~6 裂,外彎。花瓣 3~6 枚。花期 3~5 月。核果,扁圓形,平滑,徑約 0.6 公分,成熟時呈朱紅色,結果期 6~8 月。

資料來源:認識植物 http://kplant.biodiv.tw/

════════════════════════════════════

月橘.JPG

◎中文名稱:月橘

◎英文名稱:Common Jasmin Orange

◎學名:Murraya exotica L.
Murraya paniculata (L.) Jack.
Chalcas paniculata
Chalcas paniculata L.
Murraya paniculata (L.) Jack. var. paniculata

◎科名:芸香科(Rutaceae)月橘屬(Murraya)

◎別名:月橘,五里香『陸川』,七里香、九里香、十里香、月橘(臺灣植物誌)、千里山,千里香(生草藥性備要)、九里山『采藥錄』,萬里香,九秋香,九樹香,過山香,黃金桂(廣東),滿山香、石松、石苓、石柃(台灣),四季青(廣西),青木香(雲南),Kazapan(排灣)

◎原產地:中國大陸南部,印度,緬甸,馬來全島,菲律賓,琉球。

◎分佈:台灣全境平野至山麓矮林內自生,被廣泛種植為庭園園藝作物。

◎莖: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株高可達 12 公尺,徑 15~20 公分,樹幹通直;樹皮薄,灰色或灰白色,老莖會有不規則縱裂紋;小枝細長,近似直立或斜上昇。

◎葉:葉互生,奇數羽狀複葉,長 8~18 公分;小葉 5~7 枚,少數亦有多達 9 枚者,互生,排成兩列狀,少數亦有近似對生,卵至倒卵形,長 3~5 公分,寬 1.5~2 公分,先端鈍或短漸尖,基部楔形;革質或厚紙質,全緣,具油腺點,表面呈有光澤的濃綠色,背面淡綠色;中肋於表面略凹下,而於背面較隆起,側脈 3~5 對,不明顯;表裏兩面皆光滑無毛;葉柄長 2~3 公分,光滑無毛;小葉柄長 0.2~0.4 公分。

◎花:花中型,多數,白色,有香味(具有芸香科特有的香味),開放時徑 1~1.5 公分,呈頂生或腋生繖房花序;花序長 4~8 公分,分枝直立或斜上昇,光滑無毛;花柄長 0.25~0.4 公分;花萼筒狀,先端 5 裂;裂片三角形,先端銳尖;花瓣 5 枚,長橢圓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長 1~1.5 公分,寬 0.3~0.4 公分,先端鈍,基部直立,前端擴展,呈覆瓦狀排列;雄蕊 10 枚,長短不一;花絲細長,光滑無毛;子房 2 室,每室有胚珠 1 枚。花期在夏、秋季,果期冬至早春。

◎果實:果實為漿果,卵形或卵狀長橢圓形,長約 1~1.3 公分,直徑約 0.8 公分,先端有尖突,成熟時呈鮮紅色;種子 1~2 粒,圓形或腎形,長 0.5~0.6公分,果期 8 月至次年 6 月。花期後結果,初為綠色,漿果成熟時轉為紅褐色。

◎特性:月橘為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株高可達 1~3 公尺,樹皮灰白,老莖會有不規則縱裂紋。一回單數羽狀複葉,小葉互生,葉形倒卵形或橢圓形。花序是繖房花序,花冠白色,五瓣,具濃郁香氣,花期夏到秋天。果實橢圓形,果尾尖,成熟紅色,可食,但風味不甚佳。月橘若揉搓其葉片,有濃郁類似柑橘的味道,摘一片許多「芸香科」植物的葉子,透過光線看一看,會有許多小小的透明點。像橘子、檸檬、柚子、七里香的葉子,都可以看得到。因為它們在葉子上有「油點」,因此葉子經搓揉會有香味,也是「芸香科」植物的特徵。

資料來源:認識植物 http://kplant.biodiv.tw/

════════════════════════════════════

刺蓼.JPG

◎中文名稱:刺蓼

◎英文名稱:Forest Fleece Flower

◎學名:Polygonum senticosum (Meisn.) Franch. & Sav.
Chylocalyx senticosus Meissn.
Persicaria senticosa (Meisn.) H. Gross ex Nakai
Polygonum babingtonii Hance
Polygonum senticosum var. formosanum Ohwi
Polygonum typhoniifolium Hance
Truellum japonicum Houtt.

◎科名:蓼科(Polygonaceae)蓼屬(Polygonum)

◎別名:刺蓼(中國北部植物圖志),三角鹽酸、水犁壁草(臺灣),廊茵(植物學大辭典)、紅火老鴉酸草、蛇不鑽、貓兒刺(江西),南蛇草(甘肅)

◎原產地:分布於東亞溫帶及暖帶地區,中國大陸產於東北、河北、河南、山東、江蘇、浙江、安徽、湖南、湖北、福建、廣東、廣西、貴州和雲南。生山坡、山谷及林下,海拔120~1,500公尺。臺灣、日本、朝鮮也有生產。

◎分佈:台灣全島低、中海拔山區,林緣、路邊潮濕處常見,宜蘭、台中、南投、嘉義、台東,海拔 1,000~2,500 公尺的山區。

◎莖:莖攀援,長 1~1.5 公尺,多分枝,被短柔毛,四稜形,沿棱具倒生皮刺。

◎葉:葉片三角形或長三角形,長 4~8 公分,寬 2~7 公分,頂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戟形,兩面被短柔毛,下面沿葉脈具稀疏的倒生皮刺,邊緣具緣毛;葉柄粗壯,長 2~7 公分,具倒生皮刺;托葉鞘筒狀,邊緣具葉狀翅,翅腎圓形,草質,綠色,具短緣毛。

◎花:花序頭狀,頂生或腋生,花序梗分枝,密被短腺毛;苞片長卵形,淡綠色,邊緣膜質,具短緣毛,每苞內具花 2~3 朵;花梗粗壯,比苞片短;花被 5 深裂,淡紅色,花被片橢圓形,長 0.3~0.4 公分;雄蕊 8, 成 2 輪,比花被短;花柱 3,中下部合生;柱頭頭狀。花期 6~7 月。

◎果實:瘦果近球形,微具 3 稜,黑褐色,無光澤,長 0.25~0.3 公分,包於宿存花被內。果期 7~9 月。

◎特性:刺蓼為一年生草本,莖攀援,長 1~1.5 公尺,幼莖及花軸上被細毛莖攀援,長 1~1.5 公尺,多分枝,莖略四角形,多分枝,粉紅色,具倒刺。單葉,互生,具長柄,柄長 2~7 公分,被倒刺;葉片長 2~8 公分,寬 2~7 公分,三角形或長橢圓狀三角形,葉基略呈箭形,葉尖漸尖形,膜質,綠色帶淡紅色;拖葉鞘徑約 1 公分,葉狀,腎形或近心形,抱莖。花序為頭狀花序至穗狀花序,頂生,花數朵,花穗具長花軸;花梗具腺毛;花被深 5 裂,長約 0.3 公分,裂片橢圓形。果實為堅果,徑約 0.3 公分,三角形,暗棕色。花期 2~10 月。在蓼科植物中,戟葉蓼、扛板歸和刺蓼莖上都有向下長的逆刺,前兩者的托葉鞘更是特別地擴展成葉狀,葉柄基部的托葉會變成膜質的鞘包住莖部。

資料來源:認識植物 http://kplant.biodiv.tw/

════════════════════════════════════

拎樹藤.JPG

◎中文名稱:拎樹藤

◎英文名稱:Taro Vine,Tonga Creeper,Centipede Tongavine

◎學名:Epipremnum pinnatum (L.) Engl. ex Engl. & Kraus
Epipremnopsis huegeliana auct. non Engl. & Krause: Liu & Huang
Epipremnum mirabile Schott
Epipremnum pinnatum (L.) Engler
Pothos pinnata L.
Rhaphidophora pinnata (L.) Schott

◎科名:天南星科(Araceae)拎樹藤屬(Epipremnum)

◎別名:爬樹藤、青龍纏柱、萬年青(台灣),百宿蕉(廣東陽春),上樹龍、百足藤、飛來鳳(廣東高要),爬樹龍(海南),飛天蜈蚣(廣西博白),麒麟尾、獅尾草『采藥錄』,爬牆風、搭壁麒麟、攀地蜈蚣草、應雄草(廣西),蓬萊蕉、龜背竹(廣州),羽葉藤、過山標(廣西),上樹百足、上樹蜈蚣(梧州),麒麟葉、牛藤(海南)、Karunobbu(排灣)

◎原產地:印度及東南亞各地,中國大陸南部及南太平洋諸島。

◎分佈:台灣全境海拔 2,000 公尺以下山區之巖壁上或樹幹上自生,普遍栽培,南部較多。全年可生產。

◎莖:藤本;莖粗壯,近圓形,直徑 2.5~4 公分,節上生根,常用氣根攀附樹木或岩石生長。 

◎葉:葉具長柄,幼時狹披針或披針狀矩圓形,基部心形,全緣,成長時闊矩圓形,穿孔或羽裂深裂幾達中脈,細脈近平行,卵狀橢圓形,長 30~50 公分 ,寬 20~35 公分,先端漸尖,基部近心形,裂片 12~13 對,披針形至略呈鐮刀形,頂端裂片近菱形。

◎花:肉穗花序圓柱形,粗厚;花梗粗壯,長 10~15 公分;佛燄花苞長 10 ~12 公分;花兩性,無花被,外面綠色,內面淡黃色;花序長 8~12 公分,花兩性,小花多數密集,無柄,無花被;雄蕊 4 枚,花絲線形;子房 1 室, 6 角形,頂端平截,花柱不明顯,胚珠 2~4,側膜胎座或近基生。花期春季。

◎果實:漿果,果實密擠;種子 1~8 粒,腎形,稍光滑。果期秋季。

◎特性:拎樹藤為天南星科拎樹藤屬多年生常綠攀緣大藤本;莖具攀緣性,莖節生氣根,能爬附蛇木柱、樹幹、岩石生長.葉長卵心形,幼葉在中肋兩側有小窗孔,成熟葉轉為羽裂狀。佛焰苞黃綠色。果實為漿果。主要以分枝或莖插方式繁殖。春至夏季為繁殖適期,將莖條直接插於水中發根容易。盆栽時取 4~6 支插穗植入盆中,注意遮陰、灌水、施肥等管理工作。冬天應減少灌水及防止寒害。

資料來源:認識植物 http://kplant.biodiv.tw/

════════════════════════════════════

長尾鐵線蕨.JPG

◎中文名稱:長尾鐵線蕨

◎學名:Adiantum diaphanum Blume

◎科名:鳳尾蕨科鐵線蕨屬(Adiantum)

◎原產地:廣分布亞洲及大洋洲

◎分佈:地生或岩生。低海拔山區路旁邊坡或石縫間可見

◎莖:根莖小、短、直立、有鱗。

◎葉:葉柄長5-15公分,深褐色或近黑色,有光澤;葉長10-15公分,基部單回羽狀複葉或二回羽狀複葉;羽片短柄,一半退化,近菱形,膜質,疏佈刺毛。

◎果實:孢子囊堆佔據凹陷處,腎形或圓形。

◎特性:莖直立或斜生,被鱗片,葉叢生;葉柄長5-15cm,暗褐色;葉片常10-15cm,一至二回羽狀複葉,側羽片1-2對,葉軸表面光滑無毛,背面具深褐色剛毛;羽片狹長披針形,長5-15cm,寬2-3cm,兩面具刺狀剛毛;末回小羽片扇形或斜方形,長寬相近,約1cm;假孢膜圓腎形,每一末回小羽片1-8枚。

資料來源:福星花園 http://bruce0342.blogspot.com/2015/09/blog-post_22.html

════════════════════════════════════

長葉腎蕨..JPG

◎中文名稱:長葉腎蕨

◎英文名稱:Purple-stalk Sword Fern,Giant Sword Fern

◎學名:Nephrolepis biserrata (Sw.) Schott

◎科名:腎蕨科(Nephrolepidaceae) 腎蕨屬(Nephrolepis)

◎別名:雙齒腎蕨

◎原產地:泛熱帶地區,常見於馬來西亞、菲律賓及琉球。

◎分佈:在臺灣見於全島低海拔地區。

◎莖:莖短直立狀,並向外伸出長匍匐莖。

◎葉:一回羽狀複葉,叢生短莖上,下垂;葉柄長 40~60 公分,強韌直立,除了基部以外表面光滑;基部被黑褐色鱗片,鱗片狹披針形,邊緣較薄;葉軸表面光滑或近乎光滑;葉片長 100~200 公分以上,寬 10~25 公分,羽片近無柄,長 8~18 公分,寬 1.5~2 公分,長披針形,基部截形或圓形,先端漸尖;下部羽片通常較短,邊緣略呈鋸齒緣,葉脈游離,側脈 1~2 次分叉,未達葉緣;不具耳狀突起,羽片基部與葉軸不重疊,近葉緣處有泌水孔。

◎果實:孢子囊囊堆圓形,著生在距葉緣約 0.2 公分處的側小脈頂端;孢膜圓腎形,裂口狹窄。

◎特性:地上生,莖短直立狀,並向外伸出長匍匐莖;葉叢生短莖上,下垂,長 50~100 公分以上,一回羽狀複葉;羽片呈長披針形,長 0.8~18 公分,寬約 2 公分,基部楔形,不具耳狀突起,羽片基部與葉軸不重疊,葉表邊緣有泌水孔;葉脈游離,羽片側脈 1~2 次分叉,未達葉緣;孢子囊群位在前側小脈頂端,孢膜圓腎形。

資料來源:認識植物 http://kplant.biodiv.tw/

════════════════════════════════════

苧麻.JPG

◎中文名稱:苧麻

◎英文名稱:Ramie,Nuke

◎學名:Boehmeria nivea (L.) Gaudich.

◎科名:蕁麻科(Urticaceae)苧麻屬(Boehmeria)

◎別名:苧麻(名醫別錄),天青地白、天青地白草、山麻、家麻、家苧麻、川綿葱、銀苧、天銘精、真麻、圓麻、線麻、山麻、白苧麻、紅苧麻、綠麻、上青下白、苴、紵、白頭麻,野麻(廣東、貴州、湖南、湖北、安徽),野苧麻(貴州、浙江、江蘇、湖北、河南、陝西、甘肅),家麻(江西),苧仔(臺灣),青麻(廣西、湖北),白麻(廣西)、Kagii(泰雅)、Zaeizyui(排灣)

◎原產地:中國大陸中南部及西南部地區,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玻里尼西亞等地。

◎分佈:台灣全境低山帶、平野、道路兩旁等開闊地自生。化學纖維工業未發達前,曾大量栽培。今僅原住民部落零星種植,採製纖維做傳統式布料及旅袋用。

◎莖:多年生草本灌木,高 1~2 公尺;基部或橫走莖多分生成群,莖直立,為灰綠色,表面密被柔毛,多分枝,小枝有毛茸。山野自生者莖多分枝,栽培者不分枝。

◎葉:葉互生,具托葉,托葉基部合生,披針形,早落,裂片尖形,1.2公分長;有柄,長 3~8 公分;葉形及大小多變,厚質,卵圓形或圓形,銳尖頭,鈍鋸齒緣,長 7.5~15 公分,寬 7~14 公分,葉基楔形,寬楔形至近截形,基部心形至楔形,先端漸尖形或略尾尖形,上表面翠綠粗糙,下表面灰白色,密生絨毛,主脈三條。

◎花:花單性,雌雄同株異花,小花數簇生成球狀,排成圓錐花序,腋出;雄花花序多生於雌花序下方,黃白色,花被 4 片,雄蕊 4 枚,具退化雌蕊;雌花簇生成球形,淡綠色,花被管狀,4 裂,緊抱子房,花柱 1 枚,有毛,花柱挺出。花期 5~7 月。

◎果實:瘦果細小,扁卵狀,聚成小球形,被有細毛,被宿存的花被片完全包裹住直到成熟。果期 8~10 月。

◎特性:亞灌木或灌木,高 0.5~2 公尺;莖上部與葉柄均密被開展的長硬毛和近開展和貼伏的短糙毛。葉互生;葉片草質,通常圓卵形或寬卵形,少數卵形,長 6~15 公分,寬 4~11 公分,頂端驟尖,基部近截形或寬楔形,邊緣在基部之上有牙齒,上面稍粗糙,疏被短伏毛,下面密被雪白色氈毛,側脈約 3 對;葉柄長 2.5~9.5 公分;托葉分生,鑽狀披針形,長 0.7~1.1 公分,背面被毛。圓錐花序腋生,或植株上部的為雌性,其下的為雄性,或同一植株的全為雌性,長 2~9 公分;雄團繖花序直徑 0.1~0.3 公分,有少數雄花;雌團繖花序直徑 0.05~0.2 公分,有多數密集的雌花。雄花:花被片 4,狹橢圓形,長約 0.15 公分,合生至中部,頂端急尖,外面有疏柔毛;雄蕊 4,長約 0.2 公分,花藥長約 0.06 公分;退化雌蕊狹倒卵球形,長約 0.07 公分,頂端有短柱頭。雌花:花被橢圓形,長 0.06~0.1 公分,頂端有 2~3 小齒,外面有短柔毛,果期菱狀倒披針形,長 0.08~0.12 公分;柱頭絲形,長 0.05~0.06 公分。瘦果近球形,長約 0.06 公分,光滑,基部突縮成細柄。花期 8~10 月。性喜陽光和溫暖濕潤氣候,但也耐旱及半陰,可用種子或分根、分株、壓條等繁殖。苧麻之莖富含纖維,可製繩索或織麻布是人造纖維工業未發達前的重要麻布原料,嫩莖葉及根部可做蔬菜。據現有史料查考,我國早在西元前 14~12 世紀,殷墟出土的《卜辭》中就有絲麻的象形文字。春秋中葉的《詩經》(約西元前 6 世紀)陳風中有“東門之池,可以漚紵(同苧)”之句。戰國後期的古藉中也有記載。可見我國苧麻的栽培歷史至少在三千年以上。

資料來源:認識植物 http://kplant.biodiv.tw/

════════════════════════════════════

紫花酢醬草.JPG

◎中文名稱:紫花酢漿草

◎英文名稱:Lavender Sorrel,Violet Wood-sorrel Oxalis

◎學名:Oxalis corymbosa DC.
Oxalis martiana Zucc.
Oxalis violacea L.

◎科名:酢漿草科(Oxalidaceae)酢漿草屬(Oxalis)

◎別名:紅花酢漿草(廣州植物誌),大酸味草(廣州)、銅錘草(拉漢英種子植物名稱)、南天七(湖北植物志)、紫花酢漿草(臺灣植物誌)、多花酢漿草(西安),紫酢漿草、大本鹽酸仔草、紅花鹽酸仔草

◎原產地:熱帶南非、南美和中南半島為中心的熱帶、亞熱帶地區

◎分佈:台灣常見的野花,從平地到中海拔地區都有,主要生長在草地、山路旁、公園綠地、庭院等地方。

◎莖:草本,高約 20~35 公分;有多數小鱗莖聚生在一起,鱗片褐色,有 3 條縱稜,被毛,鱗片內分生子球。

◎葉:葉叢生基部,葉子綠色,三出掌狀複葉倒心型,呈平滑狀,且為互生或是叢生,全緣無缺刻。根生葉,葉柄又細又長,長 15~24 公分,葉片由三片小葉所組成,闊倒心形,長約 3.5~5 公分,寬 3.5~5.3 公分,先端凹缺;偶而會有突變的四片小葉個體,俗稱幸運草。酢漿草的葉子會有睡眠運動,在夜間會閉合下垂,如果白天陰雨、太陽不露臉,睡眠運動會持續進行。

◎花:繖形花序有花 6~10 朵;萼片 5,綠色,橢圓狀披針形,長約 0.6 公分,寬約 0.25 公分,先端有 2 條褐色斑紋,外面被白色毛;花瓣 5,喇叭狀,淡紫色,基部綠黃色,有深色條紋,倒披針形,長 1.2 公分,寬 0.5 公分,先端鈍或截形;雄蕊 10 枚,5 長 5 短,長者長約 0.6 公分,短者長 0.3 公分,花絲基部合生,被白色短柔毛;子房由 5 心皮組成,具 5 稜,柱頭頭狀,深綠色。花期 5 月。

◎果實:蒴果短線形,角果狀,具毛,長 1.7~2 公分,熟時裂開;種子細小,橢圓形,棕褐色。果期 6~7 月。

◎特性:酢漿草類的植物為多年生草本,全株都帶有酸味,他們的嫩莖葉是酸酸的清爽野菜,而鱗莖下方長了一條粗粗的根,向小蘿蔔,有點甜。多年生草本,根肥厚,地下麟莖發達,沒有明顯的莖。葉根生,呈叢生狀,具有長柄,柄上有茸毛,三出複葉,倒心臟形。花粉紅或紫紅色,長在很長的花梗上,排列成繖形花序,花苞下垂。開花卻不結果,所以沒有種子。

資料來源:認識植物 http://kplant.biodiv.tw/

════════════════════════════════════

腎蕨.JPG

◎中文名稱:腎蕨

◎英文名稱:Tuberous Sword Fern

◎學名:Nephrolepis auriculata (L.) Trimen
Nephrolepis cordifolia auct. non Presl.: Copel.
Nephrolepis cordifolia Presl.

◎科名:腎蕨科(Nephrolepidaceae) 腎蕨屬(Nephrolepis)

◎別名:球蕨、玉羊齒、鐵雞蛋、腎鱗蕨、圓羊齒、鳳凰蛋、雉雞蛋、夜明吐珠、山豬仔卵核、山豬腎子、耳基假石葦

◎原產地:熱帶亞洲、非洲

◎分佈:台灣全島全境平地至海拔 2000 公尺之山野及海岸砂地。蘭嶼綠島亦有分布。

◎莖:腎蕨株高約一尺餘,根莖短,具光澤,被鱗片,莖有三種,短莖為葉柄覆蓋;葡匐莖,向四方蔓延,莖上有許多小芽,能長出前述短莖,故本種皆成群出現;圓球形塊莖,長於地下,富含汁液,為密被金黃色鱗片的貯水器,俗稱為『金雞蛋』或『鳳凰蛋』。

◎葉:一回羽狀複葉,叢生;葉柄長 6~25 公分,幼嫩時密被赤褐色毛狀鱗片,鱗片全緣,窄線形,葉軸具縱溝,上部被鱗片;葉片長 25~65 公分,寬 2~6 公分,羽狀裂,羽片無柄,羽軸有節,羽片長 1~4 公分,寬 1~2 公分,基部不等形,葉耳銳尖,上下表面近乎光滑,下部羽片鈍形,通常較短,上部羽片著生孢子囊堆,長約 3~4 公分,略尖銳,邊緣細鋸齒至細鈍鋸齒。

◎果實:孢子囊堆圓形,著生細脈末端近緣處;因其孢子囊群的孢膜裂口展開,呈腎臟形,故名為腎蕨。

◎特性:多年生草本,根莖短小,根下有塊莖呈球形,肉質。菜叢生,直 立,柄長 6~12 公分,密生赤褐色毛狀鱗片。葉片長 25~65 公分,羽 狀複葉,光滑無毛,羽片多數,無柄,呈覆瓦狀排列,微具鈍鋸齒。腎蕨株高約一尺,葉羽狀深切裂,密生而稍皺,色濃綠,根鐵絲狀,耐蔭性極廣,適合盆裁作為室內擺飾,也是插花的材料。腎蕨繁殖可用孢子播種或分株,自生能力強,若栽培成株幾株,栽植地適合生長,來年之後周遭自可長出無數株。

資料來源:認識植物 http://kplant.biodiv.tw/

════════════════════════════════════

黃藤.JPG

◎中文名稱:黃藤

◎英文名稱:Margaret Rotang Palm, Yellow Rotang Palm

◎學名:Calamus quiquesetinervius Burret.
Daemonorops margaritae  (Hance) Beccari

◎科名:棕櫚科(Palmae)省藤屬(Calamus)

◎別名:省藤、藤根、正藤、紅藤、真白藤、赤藤、台灣黃藤、五脈剛毛省藤、藤、Kowarohu(泰雅)、Kowai(排灣)

◎原產地:台灣、廣東、海南島。

◎分佈:台灣各地中、低海拔原始林裡面。苗栗、台中、南投、嘉義中、低海拔闊葉林內。

◎莖:木質藤本植物,莖長達 200 公尺以上,簇生,粗約 3 公分,節環明顯。

◎葉:葉為羽狀複葉,叢生枝端,長 1~2 公尺;總葉柄上部延長而不具小葉,下側具 2~3 對逆刺,藉以攀緣上昇;葉鞘密被闊扁長銳刺;小葉長 30~50 公分,寬 2~4 公分,線形或披針形,葉尖銳尖,細鋸齒緣,平形脈明顯,中肋(不明顯)每側具小脈 3~5 條;葉柄近無;葉軸末端具刺鞭;葉鞭外面具表面具刺之膝狀突起。

◎花:單性花,雌雄同株,異花;花序為圓錐狀花序,頂生,長 30~40 公分,多分枝;小花黃綠色,徑約 0.3 公分,有特殊異味;雄花外輪花被殼斗狀,先端 3 裂,披針形;雄蕊 6 枚;雌花外輪花被圓形,內輪花被管狀,先端 3 裂;子房 3 室,有 3 柱頭。花期自 6 月至 8 月。

◎果實:果實為核果,橢圓形,長約 2 公分,果皮薄具光澤,黃熟,被覆瓦狀鱗片;種子一粒,球形,柱頭宿存,味酸。

◎特性:多年生有刺木質藤本植物,莖長達 200 公尺以上,粗約 3 公分。羽狀複葉長 1~2 公尺,小葉線形或披針形,邊緣有細鋸齒,長 30~50 公分;總葉柄上有 2-3 對倒刺。花雌雄同株,異花,花序圓錐狀,小花黃綠色,徑約 0.3 公分,有特殊異味,雄花有 6 枚雄蕊,雌花有 3 柱頭。果實橢圓形,長 1~5 公分,外被黃色鱗片,種子一粒。

資料來源:認識植物 http://kplant.biodiv.tw/

════════════════════════════════════

構樹.JPG

◎中文名稱:構樹

◎英文名稱:Common Paper Mulberry,Paper Mulberry

◎學名:Broussonetia papyrifera (L.) L'Herit. ex Vent.
Broussonetia papyrifera (L.) L'H'err. it. ex Vent.
Morus papyrifera L.

◎科名:桑科(Moraceae)構樹屬(Broussonetia)

◎別名:構樹(西陽雜俎,中國樹木分類學)(江蘇),褚(植物名實圖考),谷桑(詩疏),榖樹、榖ㄍㄡˋ『詩經』,榖桑,斑榖『圖經』,榖漿樹、榖桃、榖木子,楮『說文』,楮桃樹『救荒本草』、楮實子、楮樹、楮桑『詩疏』,構『雜俎』、構木,醬黃『採藥錄』、奶樹、噹噹樹、紙木、鈔票樹、鹿仔樹(台灣)、Koritsatsa(排灣)、Bisiyoppu(泰雅)

◎原產地:中國南部、日本、馬來、太平洋諸島。

◎分佈:台灣全島低海拔1000公尺以下之平地至山區。

◎莖:中喬木,高可達 20 公尺,徑 30~40 公分,樹幹短直,在很低處便有分枝;樹皮灰色或皮灰褐,具有多數纖維質,皮較厚;樹枝粗壯,具有多數分枝,小枝有毛茸;植株全體有乳汁。

◎葉:葉單生,互生,有葉柄,卵形,卵狀長橢圓形或心狀卵形,長 10~20 公分,寬 7~12 公分,先端銳尖而略呈短尾狀,基部圓而略呈心形,柔軟絨毛質,邊緣有鋸齒或深 3 裂,表面粗糙,背面有絨毛;托葉闊披針形或披針形,長 0.4~0.6 公分,寬 0.2~0.3 公分,先端銳尖,脫落性;葉柄長 3~7 公分,細長有毛茸。

◎花:花雌雄異株,雄花呈 6~8 公分,長穗狀葇荑花序,乳黃綠色,花被 4 裂,裂片小,三角形,長 0.2~0.3 公分,鑷合狀排列,有毛茸;雄蕊 4 枚,花絲短,長 0.2~0.3 公分;退化雄蕊甚小;雌花呈球狀的頭狀花序,與殘存的苞片混生,花被卵形或筒狀,先端 3~4 齒裂,子房內生,有柄;花柱尖錐形,2 深裂,胚珠懸垂。

◎果實:瘦果多數而集合成一球形的聚合果,此一聚合果直徑約 3~3.5 公分,肉質,有光澤,成熟時橘紅色,花被及苞片殘存。

◎特性:詩經‧小雅:「黃鳥黃鳥,無集于榖」,詞中之『榖』ㄍㄡˋ,陸機疏:謂之「楮」,即今之構樹。構樹為落葉或半落葉中喬木,樹皮灰褐,富纖維素;小枝有毛,無乳汁;植株全體有乳汁。構樹早在詩經裡便已有記載,樹皮可以拿來當作鈔票的製作原料,嫩葉是養鹿的好飼料,所以又叫做鈔票樹、鹿仔樹。構樹有分公母,公樹的花是一根長條形的花束,母樹的花是圓形的花球。公樹會開花,不會結果;母樹的果實是圓球形,成熟時,由綠轉成橘紅色,多汁的果實是鳥兒及各類昆蟲秋天時甜美的食物來源。構樹分布於台灣全島海拔 1,000 公尺以下地區,十分普遍,后里山區亦很常見。其枝葉為鹿所嗜食,因此又名「鹿仔樹」,樹皮是著名造紙原料,可製作宣紙。乳汁可製糊料,乾燥加工後可製金漆,木材可作板、薪炭。

資料來源:認識植物 http://kplant.biodiv.tw/

════════════════════════════════════

牛樟.JPG

◎中文名稱:牛樟

◎英文名稱:Stout Camphor Tree

◎學名:Cinnamomum kanehirai  Hayata
Cinnamomum micranthum (Hayata) Hayata f. kanehirae (Hayata) Ying

Cinnamomum micranthum (Hayata) Hayata forma kanehirae (Hayata) Ying

◎科名:樟科(Lauraceae)樟屬(Cinnamomum)

◎別名:牛樟,樟牛、冇樟(臺灣),沈水樟(廣東新豐),水樟、臭樟(廣東始興),黃樟樹(江西)

◎原產地:中國大陸南部及臺灣。

◎分佈:分布於臺灣中、低海拔山地,最高可達 1,700  公尺處叢林內或開闊地。

◎莖:大喬木,樹高可達 30 公尺,徑 30~60 公分或更粗,樹皮茶褐色,粗糙,常有縱裂;小枝條帶黃綠色,製成標本時則多呈黑色。

◎葉:葉芽球形,先端鈍,外面有短柔毛,邊緣有毛茸;葉卵形、長橢圓形、闊橢圓形或倒卵形,長 9~11 公分,寬 4~5 公分,先端銳尖或短尾狀,基部銳尖,革質,全緣,表面光滑有光澤,背面顏色較淡,不明顯三出脈,葉脈腋常具有叢毛;中肋及側脈多少於表裏兩面皆隆起;葉柄細長,長 0.8~1.2 公分,光滑無毛。

◎花:花多數,有香味,花苞徑 0.2~0.3 公分,呈頂生及腋生的聚繖花序排列,有時亦有呈圓錐花序狀,花冠約 0.5~0.6 公分;幼時剛長出來時有苞片包被,苞片上具有毛茸;花被筒鐘形,花被片 6 片,近似相等,長橢圓形,長 0.2~0.25 公分,外面平滑,裏面側有毛茸,完全雄蕊 9 枚,第一、二輪花絲長 0.15 公分,無腺體,基部有絨毛;第三輪花絲有腺體,基部有絨毛,腺體近似無柄;退化雄蕊箭形,柄有絨毛,第一、二輪花藥內向;第三輪花藥外向。

◎果實:果實壓縮狀球形,長 1~1.2 公分,徑約 1.2 公分;基部有鐘形花被襯托。

◎特性:牛樟為臺灣原生特有樹種,因為樹形粗狀堅實,所以被稱為「牛」樟。牛樟種子繁殖困難,林試所十數年前即開始研究其無性繁殖,但因為技術及設備的不足,使發根率困難的情況一直無法突破。但是現在,由於掌握了牛樟扦插繁殖技術中最重要的一環,即植物生理學上所謂「幼年化」的理論,牛樟苗木已能量產。牛樟之花屬黏質蟲媒花,母樹間受粉困難,又多開於樹冠頂端,易遭風害,偶有種子亦未成熟前即遭鳥、獸食害,因此採種極為困難。在自然狀態下,也很少有天然更新叢生,偶有天然下種,也因林下光度不足、種子又因枯枝落葉過厚而不易著床發芽等原因,多致失敗,我們很不容易在林下找到牛樟小苗的原因便在於此。

資料來源:認識植物 http://kplant.biodiv.tw/

97065 花蓮縣花蓮市府前路5號

Tel: 03-8230570

Fax: 03-8228018

thb43@ms23.hinet.net

© 2020 by 交通部公路總局第四區養護工程處花蓮工務段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