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干城車站

      干城車站設立於西元1916年(日本大正5年)為「初音停車場」,1947年改稱為「初英停車場」,在光復後改名為「初音站」,並於民國49年(1960年)更名為「南華站」。

      在日治時代初音驛(現今的南華車站)是能高越嶺健行的終點站。在此處原有設立一座「能高越橫斷道路基點」碑,後來,指標碑與原有的檜木造車站都被拆除,改建為南華火車站。

      而「能高越嶺道」為早期賽德克族東西來往的重要通道,也是日治時期中部三大越嶺的警備道之一,於西元1930年時日治時期爆發了霧社事件,更讓這條步道充滿了許多傳奇。在台灣光復後也成為台電最重要的東西供電線路,更是橫跨中央山脈中著名的一條山岳步道。

      民國68年(1979年)北迴線通車初期,因花東線仍在拓寬之故,南華站成為貨物列車的轉運站。 到了民國78年(1989年)再更名為「干城站」,但因為在民國83年時期客運量不多而被宣告撤站,舊的站房及月台至今都保留下來沒被拆除。

      1989年更因行政區屬吉安鄉干城村,配合村名改為「干城車站」。目前此火車站已於1994年廢站取消營運,成為鐵路局南華道班房。

      現今有干城社區發展協會管理環境,協會將此地營造為初音驛公園,車站周邊環境優美,腹地寬敞,圍籬上還有著當地藝術家做得裝置藝術-環保鳥。

      在108年4月27吉安鄉公所邀請了百位認養櫻花的民眾在此種植205株的櫻花樹苗,打造成干城鐵道櫻花公園,粉色淡雅的櫻花在枝頭上盛開,讓人看了賞心悅目。

初音驛生態公園.jpg

初音驛生態公園

環保鳥

裝置藝術—環保鳥

干城車站1.png
草厝候車亭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更新,生活節奏不斷加快中,為了生活,來回不停地奔波逐流,難以掩身心的疲憊與渴望。期待著自由自在的生活,開始羨慕起古人"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高尚情懷與意境。

      隨著茅草屋也逐漸在歲月的流逝中消失匿跡,茅草屋的清香,那一股質樸、清香的茅草氣息始終讓人陶醉,它早已不是窮苦追逐、極樂潦倒生活的替代品,反倒是成了現代人生活中的一個夢和渴望大自然,以及返璞歸真的嚮往。

      大正四年(一九一五年)當時日本移民村已經建立在現今的南華村,漢人只能在外圍,土地更為貧瘠之處居住。昭和十年當時在南華只有十七戶人家,一片的荒埔地。那時這個地方都像木瓜溪一樣的砂石地,這裡沒什麼人大概只有上十幾戶人,多少都有地可以租,將石頭搬開,開始搭屋,在這裡人生地不熟,要到山上拉蘆吉墩(山棕之意),用牛車到河邊割茅草,管蓁則要到山上採,要蓋大茅草屋(一間要兩車大概三百把)前後個150把,盧吉(筆筒樹)比木頭還硬。一天拉九支,牛車開到河壩底,墩埋了,架剪、架橫(放單數11或13。橫不能湊雙只能單,老人傳下來)、釘竹子,用月桃(九薑) 綁,綁列,彼此互相幫忙,全莊十家有八家以上都是蓋草屋。

      日本離開以後,住在新庄的漢人紛紛遷進吉野村,當時的房子都是茅草、竹結構,所以吆喝四、五十人將整棟房子扛進吉野村草份聚落,於是形成大家映像中的草份的客家聚落。原居於在南華這一批人,光復後繼續留在原地努力打拼,開墾荒地乾旱地挖掘石頭,一手一鋤建立起家園,才建立起今日南華的樣貌。

      在這裡我們結合了初英山文化產業交流協會製作的茅草屋來當候車亭使用,讓在這裡等車的老人與小孩們都能有一個友善等候公車的一個空間。

      吉安鄉南華村是客家人聚集的地方,10年前社區推動農村再造時,在南華村這裡農村裡的老老少少一起共同搭建茅草屋,重塑早期聚落建築的原貌。

      茅草屋頂每隔1、2年就需要更新一次,村子裡的老少動員,也是一種延續過去「交工」的模式,把客庄傳統生活文化向外展演開來。

      南華村民 林金蓮回憶起當時:「男性負責搭建茅草屋,幫忙修理屋子,婦人們就在家裡做艾粄、菜包讓師傅吃。」

      南華村民 林先朝回憶起當時感嘆的說:「大家就是這樣換工,你幫忙我修補,我幫忙你修補。」

      花蓮縣初英山文化產業交流協會監事 鍾寶珠老師:「希望讓我們花蓮人或是年輕人,知道以前我們是怎樣的生活形式,把(茅草屋)這樣的記憶跟技術,可以傳承下去。」

      茅草屋是南華村民引以為傲的社區特色,藉著固定補屋頂的團體工程,聚集客家人聯絡感情,也傳承、開創屬於自己的農村風貌。

干城車站5.png
干城車站4.png
干城車站3.png
干城車站2.png

97065 花蓮縣花蓮市府前路5號

Tel: 03-8230570

Fax: 03-8228018

thb43@ms23.hinet.net

© 2020 by 交通部公路總局第四區養護工程處花蓮工務段

bottom of page